close

夜間咖啡館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

Gogh4.jpg 

 

星夜 The Starry Night (1889)

VanGogh-starry_night.jpg 

難得心血來潮約了三五好友去看 梵谷-燃燒的靈魂 畫展。

 只是我覺得我的300元也被燃燒了…當然不是畫不好看,而且台灣辦的太爛了,裡面一大堆人擠著看一幅畫,圖旁邊的講解又少的可憐。

裡面是可以租導覽耳機聽圖的講解,但是以往看畫展的經驗是不用租耳機裡面也有文字敘訴,台灣辦的畫展擺明就是要A錢根本就是要賺租耳機的錢,

門票加上耳機不過也才400,若是一張門票400能有好的品質也不算貴。台灣的主辦單位大老遠請來梵谷的名畫…

結果只是為了營利為目的,賣一堆超貴的記念品= =

算了算了…還是來幫大家介紹一下梵谷吧~而且還是你所不知的梵谷哦!!!

文森·梵谷

untitled.bmp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梵谷 

250px-Van_Gogh_Age_19.jpg 

19歲的梵谷

本名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出生

1853年3月30日
荷蘭津德爾特

逝世

1890年7月29日 (37歲)
法國瓦茲河畔歐韋

國籍

荷蘭

領域

繪畫

代表作

吃馬鈴薯的人
星夜
夜晚露天咖啡座
嘉舍醫師的畫像

文森·威廉·梵谷荷蘭文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谷的早期生活,堅決投身於從事藝術品商人的工作。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了貧困的傳教採礦工人。直到約莫27歲時,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其在梵谷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早年生活

 文森·梵谷,於約1866年。

 文森·威廉·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津德爾特,一個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2]。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谷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以他的祖父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3]。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並不罕見。文森在梵谷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於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在梵谷信中稱呼其為「零錢叔叔」的文森。祖父文森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梵谷(1729—1802)——命名[4]。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谷家族的職業。他的弟弟西奧多魯斯(西奧)於1857年5月1日出生。梵谷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莉莎白、安娜與威廉米娜[5]

文森小時候是個認真、沉默與慎慮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鄉村學校就讀,其唯一的老師是天主教徒,並有約二百名學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蘭澤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維利寄宿小學就讀,離他家約有20英里(32公里)。

 

紐南 (1883年–1885年) 

紐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 — 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快的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自殺,但文森緊急將她送到醫院。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

  第一次,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春季,梵谷創作了現被視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谷遭指控,指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

1885年,文森創作了數組靜物畫。《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非凡。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

在紐南的期間,梵谷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跡。(當文森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及近二百幅的油畫。

 巴黎(1886 - 1888年) 

梵谷於1886年3月前往巴黎,就學於費爾南德·柯爾蒙的畫室,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在這段時間他倆人無需通信,所以他此時的生活詳情難以被後人所知。他創作了幾幅巴黎街景作品,如「塞納河上的橋(阿尼埃爾)」。

 逗留巴黎期間,梵谷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衛普時,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並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運用了這種風格。1887年畫作「唐居伊老爹」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1888年作品「枝上杏花開」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谷對日本藝術的熱愛。

生平年表

出生

 進入畫壇

割耳事件

  • 18882,梵谷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租賃房屋,10高更來訪。12高更離去,隨後梵谷的左耳於1888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谷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谷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23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兩名德國的藝術史研究學者於20095月曾提出,梵谷的左耳可能是在與高更一次爭吵中,高更揮刀誤傷而導致梵谷左耳被割掉。兩人為了掩蓋事實真相,維持友誼,而向警方謊稱割耳事件是梵谷自己動手所為[15]。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自殺身亡

  • 18894,西奧結婚。5,梵谷住進聖雷米法語Saint-Rémy)的精神醫院
  • 1890521日,去巴黎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727傍晚,在散步時用手槍自殺。死前說了一句話: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法語)」意思是「悲傷會永遠留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29日凌晨1時(一說130分),去世,終年37歲。30日葬於瓦茲河畔歐韋的公墓
  • 1891125日,一生在支持文森的弟弟西奧由於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而逝世,死後葬於其兄墓旁。

 

     +++++++以上是你所了解的梵谷 以下是現代學者對梵谷的解讀+++++++



梵谷沒瘋 而且是前衛思想家


逝世120年的「狂人畫家」梵谷,向來帶有瘋狂而又感性的悲劇色彩,
最新研究顯示,從梵谷生前撰寫的800多封信裡分析他的人格,
梵谷不但沒瘋,還心思縝密,只因思想超前時代太多,才會被當成瘋子。


荷蘭梵谷美術館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梵谷的書信:藝術家如是說」特展,
精選120多封梵谷書信以及他在信中提及的畫作公諸於世,
這些質地脆弱的信件以往不輕易示人,如此大規模的梵谷書信展還是頭一遭。
這些書信多半是他寫給弟弟西奧的家書,
內容圖文並茂,詳實記述及描繪他創作發想的過程、感情世界、讀了些什麼書,
還大談文學、歷史、藝術及逸事。


專家表示,從書信中細膩的文字以及清晰的邏輯,
顯示他深思熟慮、心思縝密並且活力充沛,
粉碎梵谷是個「瘋狂天才」的刻板印象迷思。


研究梵谷生平的專家Teio Meedendorp分析,
梵谷之所以給人瘋狂的印象,是因為遺傳了家族宿疾癲癇,
這個定期發作的痼疾深深影響他的情緒,
使他易怒、易沮喪,也導致他有短期失憶症。
加上他吃得差、營養不良,
卻又愛喝高酒精濃度的苦艾酒、酗咖啡、抽廉價菸草等刺激性食品,
更加重他情緒暴起暴落。
就連梵谷都曾懷疑自己「快瘋了」,自願住進聖雷米精神療養院。 


Teio Meedendorp
曾赴這所精神療養院訪問,
療養院所長根據梵谷當年的病歷研判梵谷「不算瘋」。
另一梵谷專家Hans Luijtan則認為梵谷被視為瘋子,
是因為「他的思想太超前他的時代」。


「窮途潦倒」是人們對梵谷的另一刻板印象,
其實,梵谷不能算是「窮人」。
與梵谷同一時代的郵差,每個月所得僅135法朗,得養活一家7口;
反觀梵谷,在他離世前6年,他弟弟西奧每月供應他200法朗生活費。


梵谷因「自殺」而早逝,專家卻質疑他是否真的想死?
Teio Meedendorp
認為,梵谷若真想一槍斃命,大可拿槍瞄準自己腦袋,
然而他對著胸部開槍、擊中胃部,
原本有存活機會,卻因醫師保守以對,才會在兩三天後逝世。


對照梵谷曾在追求表姊凱伊時,
當著她父母親面前把自己的手置於煤油燈的火焰之中以求見佳人一面的作風,
有「自殘」傾向的梵谷在接獲弟弟想創業等消息後,
意識到他的人生將發生劇烈變化,
有可能想藉槍擊之舉宣洩過度熾烈的情緒或者是想引起弟弟注意,
而非真的想死。


梵谷生前只賣出一張油畫,常讓人感嘆他「懷才不遇」,
但從他書信中發現,
其實他還出售過一些素描,也經常與同一時代的藝術家交換畫作。
他賣畫不多,主要因為梵谷與西奧兩兄弟有所堅持,
他甚至比同一時期的畫家更快成功。
梵谷美術館策展人Louis van Tilborgh分析,
梵谷的時代因資訊流通緩慢、行銷管道不暢順,
畫家不易出名,至少得從藝25年才可能被市場接受。
Tilborgh
認為,梵谷起步得太晚(27歲才決心從藝),藝術家生涯僅短短10年,
而他過世那年(1890年),已經有專業藝評家很認真地在雜誌上評論他的畫作,
1908
年左右,收藏家開始大量蒐購梵谷的畫作,
如果梵谷在世,此時他才50幾歲,
「問題出在梵谷太早走了,否則他極可能在生前就享受到功成名就。」

 

梵谷很著名的「割耳」事件,被視為精神異常的確切證據,
但前陣子有新聞報導,
德國歷史學家研究梵谷與弟弟以及好友高更的往來書信發現,
當時的真相或許是:
酒醉的高更與梵谷突發激烈爭吵,
有隨身配劍習慣的高更怒極之下揮劍斬下梵谷一耳,
事後梵谷為避免高更因此獲罪坐牢,而對外宣稱是自己割下耳朵。

 

所有文章出於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多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